很多人都知道發霉的食物不能吃,因為除了異源微生物引起的腸道不適,微生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——真菌毒素造成的急性和慢性食物中毒,危害更為嚴重。此外, 真菌毒素還有致癌性,致突變等危害。
真菌毒素一旦污染難以去除
1960年,英國發生了10萬只火雞離奇死亡事件,經調查發現是因為飼料受到了真菌毒素的污染而導致的動物死亡。從此開始,真菌毒素的危害逐漸被人類發現。
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侵染谷物、水果等農產品及其制品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,迄今為止已發現400多種類型。真菌毒素一般通過食物進入動物和人類體內,長期食用會對消化系統、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等產生多種毒性。真菌毒素具有耐腐蝕和耐高溫的性質,在培育、種植、加工、運輸、烹飪等食物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可能污染食物且難以清除。
不同食物易滋生的真菌不一樣
糧食、水果等食物無論是在生長階段還是成熟后的儲存階段,如處于溫度適宜(25-35℃)的潮濕環境中,非常容易滋生真菌微生物,當這些真菌帶有產毒基因且環境條件適宜的時候,“真菌毒素”就會產生,從而導致食物被污染。
由于食物種類不同,滋生的真菌存在差別,真菌毒素種類也不同。花生及其制品易被黃曲霉侵染,受到黃曲霉毒素B1(AFB1)的污染。小麥及其制品易滋生禾谷鐮刀菌,受到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(DON)和玉米赤霉烯酮(ZEN)的污染。玉米及其制品易滋生串珠鐮刀菌和禾谷鐮刀菌,被伏馬菌素B1(FB1)和玉米赤霉烯酮(ZEN)污染。蘋果、山楂及其制品易被青霉侵染,從而被展青霉素污染。
此外,真菌毒素可通過代謝污染動物食品,如黃曲霉毒素B1被奶牛吃下后代謝可產生M1,同樣對人體有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