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不同種類的魚中DHA和EPA含量不同,可以在價格可以接受的基礎上選擇營養價值更高的魚。其次,有些較貴的深海魚中重金屬含量較高,應盡量避免食用。另外,野生魚可能因為環境不達標而富集有毒有害物質,人工養殖的魚類往往安全性較好一些。
因此,從價格與營養價值、安全性的角度來看,沒有必要追求貴的魚。
如何合理烹調魚類及海鮮類食物?
可采用蒸、煮、炒、熘等烹飪方法。蒸的做法與水接觸較少,可溶性營養素的損失較少,蒸后澆汁,既可減少營養素的丟失,又可增加美味;煮對營養素的破壞相對較小,但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于水中,湯汁鮮美,不宜丟棄。
不推薦食用生腌魚片和海鮮,熟吃更安全。生食不僅會有感染寄生蟲的風險,也可能攜帶各種致病菌。此外,一些海水魚中含有硫胺素酶和催化硫胺素降解的酶,大量食用生會造成維生素B1缺乏。
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種類和食用方式,通過攝入魚類及海鮮類食物補充多種營養素的同時,同樣也要注意食物安全與衛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