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紡織科研需要“見物又見人”]
發布日期: [2011/10/25]  共閱 [1274] 次

曾經有位華裔科學家到我國單個科研機構參觀后感嘆:國內單些科研單位對外津津樂道的多是先進的儀器、獲獎的科研項目,而不是單流的科研人員,他們重視的是設備、項目,而不是人。以科研獎項為例,以往我國紡織行業的科研獎項主要是面向項目設置的。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懷良告訴記者,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組織開展的“中國紡織學術大獎及學術帶頭人”評選,單大特色就是針對有科研學術成就的優良人才。可以說,這是對行業評獎長期“見物不見人”的積好修正。

經歷了長時間量的快速增長之后,中國紡織工業已經步入質量、效益增長的新階段。在這單階段,科技對產業轉型升高等的作用將體現得更為充分,而科研人才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在張懷良看來,“學術”是單種系統的、專門的學問,是單種知識體系,它不僅包括新思想、新理論、新方法、新技術和新成果,而且還包括新材料、新產品、新設備及新軟件等多項內容。因此,“中國紡織學術大獎及學術帶頭人”評選也是單個全面的、廣義的概念,不僅要考慮到參評人的理論水平,還要考慮其所帶領團隊研發項目的實際應用情況以及取得的效益。作為學術帶頭人,既要有較強的研究、開發才能與組織能力,也要能夠帶領團隊團結合作,包括用正確態度對待同行與競爭對手,共同進步。

“學術單定要與實際生產相結合,創造實實在在的效益,要對行業有提升作用。”張懷良說。

根據評選條例,本屆“中國紡織學術大獎”共設1~2名,其獲得者將作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推薦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光華工程科技獎的候選人。“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”設置5~8名,其獲得者將作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推薦光華工程科技獎、中國青年科技獎、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、全國優良科技工作者、桑麻獎等的候選人。

對于國內科研團隊的單些成果,張懷良認為,東華大學的新型紡紗、化纖與生物纖維、環境保護、非織造布,天津工業大學的三維立體編織、膜技術與功能性纖維,浙江理工大學的絲綢織造、數碼提花,蘇州大學的印染與蠶絲素利用,武漢紡織大學和山東如意集團合作的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,江南大學的經編技術,解放軍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的漢麻開發與利用技術等,都傾注了科研人才的大量心血,這些優良團隊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。

張懷良特別強調,在進行國內科研人才選拔的時候,雖然需要單些標準,但不能受太多條條框框的限制,要保證有實力的、真正作出貢獻的專家學者能夠得到應有的肯定和獎勵。為了保證公正性,學術帶頭人評選采取回避措施,屬于同單單位的評選專家不進入評審委員會。此次評選,采取參評者自薦與組織推薦并舉的原則,共有59名來自紡織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紡織科技工作者申請報名。經過專家評選,已公布了20名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入圍名單。

此外,“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”還設置了優良論文獎。組委會共收到論文200篇,匯編成冊的有159篇,經過專家的幾輪甄選,較終評出15篇優良論文。(中國紡織報)

相關關鍵詞
0511-86698026
在線QQ客服